人民群众呼唤红旗渠县委书记杨贵和大同市长耿彦波
“政声人去后,民意闲谈中”。我一直认为,评价一位领导干部的“官声”如何,不能光看其在任的时候,还得看其离任甚至退休后人民群众的评价,比如“用5年改变一座城”的大同市原市长耿彦波,再比如当年主持修建红旗渠的河南省林县县委书记杨贵。
“政声人去后,民意闲谈中”。我一直认为,评价一位领导干部的“官声”如何,不能光看其在任的时候,还得看其离任甚至退休后人民群众的评价,比如“用5年改变一座城”的大同市原市长耿彦波,再比如当年主持修建红旗渠的河南省林县县委书记杨贵。
这三个都是当过市長的人,特别是小张和老耿,都是在相近的当代,当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市長,而且都和当前的大旅游有着牵连,分别做过两种不同性质,不同结果却都很有点份量的工作。
当然,一座城市的兴衰或规划逻辑绝非仅仅依赖个人化的主观偏好,而是被某种共性逻辑所统率——比如经济或政治。但总的来说,政府仍然是城市建设过程中最具有话语权的角色。
2016年,一部纪录片《大同》悄悄地进入了台湾的银幕,这部影片的主角,不是个明星演员,而是一位普通的市长:耿彦波,他领导着一个叫大同的小城市,背后却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奋斗故事。